徽州故事之友善篇——程子謙兩建鎮海橋的故事

        發布時間:2017-10-23 人氣:13638 來源:admin

        老大橋是屯溪街市的發祥地,是垂楊夾岸、幾處樓臺的繁華水口,它連接了屯溪老街與黎陽兩岸,當地人俗稱屯溪橋、老大橋。

        明朝中葉,屯溪、黎陽兩地的商業已經相當繁榮,但是由于橫江相隔,來往僅靠渡船和臨時搭建的木橋,滿足不了行人和運輸的需要。嘉靖十五年(1536年),在屯溪西郊的隆阜村人戴時亮的倡議下,各方籌資,修建了一座石橋,這便是屯溪橋。

        這座橋經過140年的風雨侵蝕,清康熙十五年(1676年)因洪水沖擊而轟然坍塌。屯溪東郊率口人程子謙,是一位太學生,以孝行受到鄉里人的稱贊,家中富有,輕財樂善,遇有地方公益之事,諸如建祠堂、辦文會、修石堤等,都樂于輸捐。他見屯溪橋坍塌,毅然決定自己拿錢重建。由于這座橋規模宏大,用材考究,工程艱巨,花了兩年的時間才建成,工程費用共計670萬貫錢。不料,康熙三十四年(1695年)四月,又爆發了特大洪水,屯溪石橋再次被洪水沖垮。這時,程子謙仍然健在,得知橋被大水沖毀之后,深為自責地說:“橋這么不牢固,是我的過錯。”

        第二年秋天,他再次獨資重建屯溪橋。這次重建,程子謙更加注重工程的質量。請來著名工匠,將大橋的主體設計為6墩7孔,寬6米,高10米,長133米。由于橋體較高,橋兩頭的地面低于橋面,于是又從兩端延伸出各15米的引橋。拱腳、拱圈均用赫紅麻條石交錯砌筑,橋面、橋欄以茶園石鋪設,橋欄縱向條石兩頭鑿陰陽榫,互為銜接;上下連接處鑿蝴蝶型卯樣,又用鐵梢卡鎖,形成整體。石料以糯米稀、獼猴桃藤汁加灰漿膠結,加強石料之間的牢固程度。尤其是橋墩上游砌成三角形,墩頂端分水石尖翹起,有效錯開洪水時上游沖來的漂浮物,以免一些大型漂浮物被卡在橋墩上,減少洪水的沖擊力度,有效保證石橋的安全。從上游看,這6個橋墩像6把利劍,四五百年來劈開多少狂濤惡浪。從橋面向下看,每一個橋墩分水石尖翹起,宛然龜尾,讓人充滿想象。



        可惜的是,工程沒有完工,程子謙就因病去世。他的兒子程岳,繼承父志,加大對工程建設的投資力度,多次提高建橋成本,確保工程質量。為了禁止有人在橋墩周圍打魚危害橋墩安全,還在中間橋洞上端刻了“禁止取魚”四個楷字。橋東臨街處原有亭,兩端有飛檐五脊虎殿頂建筑。屯溪遠離大海,為什么要將此橋取名為“鎮海橋”呢?據說是海潮只能到達三江口,而“山蛟”(山洪)與海怪一旦在此會面,橋就要被沖毀。取名“鎮海橋”,就是含有鎮壓海怪和山蛟的意思。



        在程子謙父子兩代人的努力建成下的鎮海橋,堅如磐石,歷經四五百年的歲月洗刷、洪水沖擊,至今仍然屹立在屯溪三江口。

        鎮海橋與三江水色、兩岸街市、華山秀麗風光形成了清代休寧縣“海陽八景”之一的“屯浦歸帆”,惹得不少詩人墨客在游覽之余,抒情歌詠,同時也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詩篇。

                

        《屯浦歸帆》

        碧水瀠洄最上游,垂楊夾岸艤歸舟。

        漁歌遠近從風遞,帆影高低帶月收。

        飛倦劇憐投樹鳥,長閑終羨傍灘鷗。

        村煙起處樓臺好,一片波澄萬頃秋